矢量信號發生器(VSG)與普通信號發生器的五大區別
在現代電子測試與通信技術領域,信號發生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。矢量信號發生器(VSG)與普通信號發生器雖同屬信號源范疇,但二者在功能、性能和應用場景上存在顯著差異。本文將從五個核心維度解析兩者的區別。
一、調制能力:數字與模擬的鴻溝
普通信號發生器主要擅長生成模擬調制信號(如調幅、調頻)及基礎波形(正弦波、方波等),適用于傳統電子測試。而VSG專攻數字調制,支持復雜標準如QPSK、16QAM、5G NR等,其內置I/Q調制器可同步控制幅度與相位,實現通信系統中多載波、寬帶信號的精準模擬。這種能力使VSG成為移動通信、衛星通信設備測試的核心工具。
二、頻率范圍與靈活性
普通信號發生器(如射頻信號源)通常覆蓋更寬的頻率范圍(可達數十GHz),側重寬帶模擬信號輸出。VSG頻率上限多在6GHz左右,但其優勢在于調制帶寬——可處理高達數百MHz的基帶信號,支持動態頻率切換(如200ns跳頻),滿足新一代通信系統對高速、多頻段切換的測試需求。
三、精度與穩定性:從“夠用”到“嚴苛”
普通信號源能滿足基礎測試的精度需求,但VSG在相位、幅度控制上實現量級提升。其相位噪聲低至-101dBc/Hz,調制誤差矢量幅度(EVM)可控制在1%以內,確保在毫米波通信、量子通信等高精度場景中提供穩定、純凈的測試信號,避免因信號失真導致測試結果偏差。
四、編程與控制:自動化與靈活性的分野
傳統信號發生器依賴手動調節參數,功能固化。VSG配備遠程編程接口(如SCPI命令集),支持用戶自定義波形下載、腳本化測試流程,甚至通過AI算法生成復雜通信協議信號。這種可編程性使其在自動化測試系統、協議一致性驗證中不可替代。
五、應用場景:專用與通用的定位差異
普通信號發生器廣泛用于電子教學、基礎電路調試等場景,其成本較低、操作簡便。VSG則聚焦通信前沿領域:5G基站研發、雷達信號仿真、物聯網設備認證等。其高性能調制與測量一體化設計,可模擬真實通信環境中的干擾、衰落,提升設備測試的可靠性。
綜上,矢量信號發生器以數字調制為核心,在精度、靈活性及智能化層面超越普通信號源,成為應對通信技術復雜化的關鍵工具。隨著6G、衛星互聯網等技術的演進,VSG在電子測試領域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。
技術支持